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约有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双胞胎研究也支持遗传在抽动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失调被认为与抽动症的发生有关。脑部影像学研究显示,抽动症患者的基底节区域可能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
3.环境因素:孕期母亲吸烟、饮酒、高应激状态以及产后一段时间内的感染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抽动症发生的风险。
药物治疗:
1.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氟哌啶醇)以及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胍法辛)。
2.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同时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CBT)被广泛应用于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从而减少焦虑和强迫行为。
2.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家庭沟通和支持系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行为干预:
1.包括习惯逆转训练(HRT),旨在教导患者识别抽动前的感觉,并通过替代性行为来抑制抽动。
2.曝露与反应预防(ERP):通过逐步暴露于引发抽动的情境,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对抽动的依赖。
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且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常规检查和持续随访至关重要,以确保最佳疗效并减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