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以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发挥作用,但可能引起明显的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相比第一代药物副作用较少,但仍需注意体重增加和代谢异常的风险。
2.抗抑郁药物
用于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低落情绪和改善其他伴随症状,如失眠和食欲改变。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具有强效但副作用较多,可能导致口干、便秘以及心脏毒性。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和帕罗西汀,因副作用较轻且安全性高被广泛使用,但可能出现恶心或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其他新型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兼具多种神经递质通路调节作用,可用于伴随疼痛或焦虑症状的抑郁症。
3.抗焦虑药物
帮助缓解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等引起的持续性紧张与担忧。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劳拉西泮,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发挥镇静和抗焦虑作用,需谨慎长期使用以避免依赖性。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布斯吡酮,较少引起成瘾,但效果较慢,适合用于轻中度焦虑。
4.情绪稳定剂
通常用于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的急性躁狂或抑郁发作,并预防复发。
锂盐:作为经典药物,其疗效显著,需定期监测血锂浓度以预防中毒。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也具有显著的情绪稳定作用,同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或皮疹等副作用。
精神类药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具体症状确定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