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褪黑素分泌
夜晚光线减弱后,松果体会分泌褪黑素调节睡眠。这种激素虽然有助于入睡,但也可能引发大脑思维活跃,尤其是对未解决问题或潜在恐惧的放大。夜晚安静时,人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占据。
2.交感神经活动降低
白天交感神经高强度运作,使得人可以专注于工作和日常事务。而到了晚上,副交感神经开始主导,身体趋向放松。此时,由于缺乏其他外界刺激,未处理的焦虑或深层次的恐惧感容易浮出意识表层。
3.心理暗示效应
夜晚通常被联想为危险、不确定性和孤独感的时间段。这种文化和心理习惯可能无意识地加剧了对负面事件的担忧,例如健康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生命终结的思考。
4.环境安静
晚上的安静环境减少了外界干扰,使内心的声音更加明显。思维自然转向一些平时被忽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倾向于负面,如人生意义、疾病风险等。这些沉思可能进一步催化对死亡的恐惧。
5.睡眠障碍相关
焦虑和害怕死亡的情绪可能也是睡眠障碍的前兆,如失眠症或REM期行为紊乱。这类问题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导致不安情绪蔓延。
6.生物钟的作用
大多数人白天保持清醒,夜晚进入休息模式。此时若因压力过大而无法入睡,生物钟紊乱可能加剧情绪波动,从而引发更多消极思绪。
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尝试调整作息规律,避免睡前大量思考,加强心理疏导,同时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持续的严重焦虑和恐惧情绪需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评估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