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控制心率: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维拉帕米)或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帮助减慢心室率。
心率目标通常是静息时小于110次/分钟,部分症状明显者可能需要更严格的控制。
2.恢复窦性心律:
药物转复:推荐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药物选择需由专科医生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和用药禁忌。
电复律:对病程较短或症状严重者,可通过电击方式迅速恢复正常心律,但需在专业医疗机构实施,并做好麻醉和抗凝准备。
3.预防血栓形成:
房颤易导致血液瘀滞,增加血栓与脑卒中风险。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使用CHA₂DS₂-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高风险分层者通常需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
抗凝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避免过度或不足引发出血或血栓并发症。
4.治疗原发原因:
房颤常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积极控制原发病可降低房颤复发的概率。
5.生活方式干预:
管理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减轻体重及坚持适量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减少诱发房颤的可能。
房颤的处理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症状、是否有结构性心脏病等因素,同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