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根据临床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常伴有晨僵。这些症状在中医中可能与“痹证”相关,多由外邪侵袭,如风寒湿热、久病伤正导致。
部分患者表现出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这可能反映了肝肾亏虚导致筋骨失养。
2.阴虚与阳虚的关系:
阴虚者可能表现为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及胸口发热)、盗汗、关节灼热疼痛,且舌质红少苔。
阳虚者可能表现为四肢乏力、畏寒怕冷、关节冷痛加重,尤其是天气寒冷时,且舌质淡胖,苔白润。
在实际诊疗中,多数患者呈现阴阳两虚的特点,如晚期类风湿患者可能出现肾阳虚导致气血运行乏力,同时伴有阴虚内热。
3.病程发展与寒热错杂:
发病初期多以寒湿邪气为主,患者可表现为关节冷痛、肌肉酸胀,此时偏于阳虚。
若病程迁延日久,炎性因子作用下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演变为阴虚内热表现。
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可能引发脾肾阳虚或气阴亏虚等兼夹情况。
临床上需结合具体症状辨证论治,根据阴虚或阳虚的倾向选择适当的滋阴或温阳药物,同时配合西医治疗以缓解病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