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遗传风险存在于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中,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在家族中的发病率通常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双相情感障碍在直系亲属中的发病风险可达普通人群的7到10倍。
2.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不仅仅是基因,环境因素也在精神障碍的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某些基因可能增加个体对于环境压力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精神障碍的出现概率。例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或长期的生活压力都可能诱发精神障碍,而这些外部条件与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
3.复杂的多基因特征:精神障碍通常不由单一基因引起,而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多个基因的变异可能共同增加患病风险,这使得精神障碍的遗传模式复杂多样。目前,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来识别与精神障碍相关的基因位点。
4.个人差异:虽然有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携带易感基因的人都会发展为精神障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人经验、支持系统及心理韧性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会发病。
精神障碍的遗传性确实存在,但它只是众多潜在风险因素之一。遗传背景加上环境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共同影响精神健康状态。理解这一点对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