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术后早期阶段(0-2周):在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控制肿胀和疼痛,同时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做准备。可以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每天3-4次,每次约10分钟,以刺激血液循环,减少肿胀。
2.保护性负重阶段(2-6周):随着骨折的愈合,可逐渐增加负重。开始时可使用拐杖帮助行走,逐步过渡到部分负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轻柔的踝关节屈伸和旋转,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
3.增强肌力和稳定性阶段(6-12周):进行更有挑战性的力量和稳定性训练。包括小腿肌群的抗阻训练,如利用弹力带进行踝背屈、跖屈练习,以及单腿站立平衡练习,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
4.全面恢复阶段(12周以后):重点是恢复正常行走和跑步的能力。可以逐步增加步行距离和时间,并进行一些低冲击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或游泳。每周至少3-4次,每次20-30分钟。
整个康复过程应在专业医生或理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在康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明显疼痛或异常肿胀,应及时就医。康复训练需要耐心,坚持循序渐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