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肠瘘的特点
(1)低流量肠瘘(每日漏出液体少于200毫升)较为稳定,更适合保守治疗。
(2)高流量肠瘘(每日漏出液体超过500毫升)通常伴随营养不良、感染等问题,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3)瘘口位置靠近胃或十二指肠区域时,由于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会影响愈合,需要特别注意。
2.保守治疗的基础管理
(1)充分控制感染:肠瘘若引发腹腔感染,需要通过引流或抗生素进行有效控制。
(2)维持营养支持:严重肠瘘可能导致营养丢失,应采用肠外营养(如静脉输液)或限制进食减少肠道负担。
(3)保护皮肤及周围组织:瘘口周围易受到消化液侵蚀,需要敷料保护以避免继发感染或溃疡形成。
3.观察和评估因素
(1)瘘口是否有自发愈合趋势:病例显示,部分低流量肠瘘可能在几周至数月内逐渐闭合。
(2)患者总体恢复情况:包括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手术后的并发症控制情况,这些都会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
(3)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CT造影或其他检查明确瘘口通路及其解剖学特征,有助于判断是否具备保守治疗条件。
4.可能转向手术干预的指征
(1)瘘口长时间未闭合,且患者持续存在感染、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
(2)出现复杂瘘口,如与多个器官相连或伴随大范围组织坏死的情况。
(3)保守治疗期间病情恶化或无法控制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修复。
胃癌术后肠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策略因人而异。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