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产生:动作电位是由神经元接收到外部刺激后,引发膜电位迅速变化而产生的。这一过程中,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起到了关键作用。
静息电位:在未受刺激的状态下,神经元膜内外存在电位差,通常为-70毫伏(mV)。
去极化:当外部刺激达到阈值时,钠离子通道快速打开,钠离子进入细胞,使膜电位变为正值,一般可达+30至+40毫伏。
复极化:随后,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流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负值。
超极化:有时复极化过度,导致膜电位短暂低于静息电位,这称为超极化。
2.特点: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即刺激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引发完整的动作电位,否则不会产生。其幅度固定,传播速度快,且不随距离减弱。
全或无:只有当刺激强度超过一定阈值,动作电位才会被触发;否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固定幅度:动作电位的幅度通常为100至110毫伏,不会因刺激强度增加而改变。
快速传播: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中,动作电位通过跳跃式传导,每秒可达120米。
3.生理功能: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中起到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核心作用,将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或从神经元传递到效应器,如肌肉或腺体。
信息传递: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播,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效应器反应:在运动神经元中,动作电位到达肌肉纤维末端,引发肌肉收缩,实现运动。
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基本机制,通过钠、钾离子的进出调节实现。其特点包括全或无、固定幅度和快速传播,确保了高效的信号传递。在理解神经系统功能和疾病诊断中,动作电位知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