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生理机制的复杂性:
舒张压主要受小动脉阻力的影响,调控过程涉及神经系统(如交感神经活性)、内分泌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局部血管因子的综合作用。这些机制在不同个体中表现差异较大,增加了低压控制的难度。
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动脉硬化导致动脉弹性减弱,舒张压可能并不随着收缩压的降低而下降,甚至会出现孤立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情况。
2.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对收缩压的改善更为显著,而对舒张压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可能由于代谢特点或遗传因素,对某类药物的疗效较差,导致舒张压难以有效降低。
3.合并症和基础疾病的影响:
患者可能同时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或者高脂血症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病情可能干扰降压治疗的效果。例如,肾功能下降会影响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从而加重低压控制的难度。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某些罕见的内分泌紊乱,如嗜铬细胞瘤,也可能导致舒张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4.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中盐分摄入过多、体重超标、缺乏运动以及心理压力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舒张压升高。
吸烟和饮酒也是重要诱因,长期的不健康行为可能削弱降压药物的效果。
5.治疗依从性不足:
部分患者未按医嘱规律服药,或者擅自调整药物剂量,这会影响低压的有效控制。
患者对疾病管理的认知不足,也可能忽视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
需要认识到的是,低压难以控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规范的治疗方案、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定期随访,大多数患者能够实现良好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