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病灶的基本形态
胃脂肪瘤在超声内镜下通常表现为胃壁内的圆形或椭圆形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多为直径小于3厘米的小病灶,但也有少数可增大至更大直径。
2.内部回声特征
病灶内部的回声一般呈现高回声区,代表脂肪组织特性的典型表现。其内部无明显暗区或液性暗带,提示缺乏其他成分如水样或者坏死组织。
3.层次关系与来源层判断
超声内镜显示胃脂肪瘤多起源于胃壁黏膜下层,即来自胃壁的第三层(低回声带)。这一特点帮助鉴别其与其他胃壁来源的肿物,如粘膜层或固有肌层病变。
4.后方增强效应
由于脂肪组织密度较低,超声波穿透能力强,在脂肪瘤的后方常出现超声信号增强的表现。这一“后方增强效应”是脂肪性质的重要指示之一。
5.血流信号
超声内镜结合多普勒技术检查时,由于脂肪瘤本身缺乏显著的血管结构,病灶内部通常无明显血流信号。这一特征可辅助排除可能为血供丰富的恶性病变。
胃脂肪瘤通常是良性病变,但对于症状明显、体积较大的病灶仍需综合评估治疗策略。定期随访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监测其生长情况,必要时采取切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