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级亲属中焦虑症的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遗传率约为30%-40%。
2.大脑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焦虑症患者常表现为γ-氨基丁酸功能减退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过度活跃,同时与5-羟色胺(5-HT)系统调节异常有关。
大脑结构变化:如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和前额叶皮层功能下降可能导致对威胁信号的过度反应。
3.环境因素:
童年遭遇不良事件,如虐待、忽视或家庭关系紧张,可能增加焦虑症的发病风险。
生活压力:长期承受重大压力,如经济问题、丧失亲人或工作压力,也可能诱发焦虑症。
4.性格特征:个体性格与焦虑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内向、敏感、容易自责的人更容易罹患焦虑症。
5.身体疾病及药物作用:
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脏病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焦虑症。
一些药物或毒品的使用,例如咖啡因、大麻、刺激类药物等,也可能导致焦虑。
6.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情绪表达的规范和应对方式会影响焦虑症的表现形式。例如注重集体主义文化的地区可能更关注人际冲突带来的焦虑。
通过了解上述相关因素,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焦虑症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