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规律作息
每天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9小时,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助于维持生物钟稳定。深度睡眠阶段是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关键,建议在22:00至23:00之间入睡以确保获得充足的深度睡眠。
2.均衡饮食
碳水化合物:适量摄入全谷类、燕麦等低升糖指数食物,为大脑和肌肉提供持续的能量。
蛋白质: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约0.8-1.2克优质蛋白质,如鱼、蛋、豆制品,可促进身体组织修复和维持免疫功能。
健康脂肪:适量摄入坚果、深海鱼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支持大脑功能和降低炎症。
微量营养素:注意补充铁、镁、维生素B群等,它们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功能调节。绿叶蔬菜、奶制品、瘦肉是良好的选择。
3.适度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走或骑自行车,这可以提升心肺耐力并改善新陈代谢。一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容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长期精力更充沛。
4.减少压力
长期压力会引发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导致疲劳感增加。每日抽出至少10-15分钟进行放松训练,例如冥想、深呼吸或瑜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并提升专注力。
5.控制咖啡因摄入
虽然咖啡因短期内能提升警觉性,但过量摄入(每日超过400毫克,相当于约4杯咖啡)可能干扰睡眠并引发疲惫感。建议将咖啡因饮品限制在上午时段摄入。
6.避免久坐
久坐会减缓血液循环并降低氧气供应,从而导致疲倦感。建议每工作1小时站立活动5-10分钟,促进血流和能量代谢。
7.保持社交与积极心态
参与社交活动和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刺激多巴胺释放,提高整体幸福感和活力。避免长时间孤立状态,有助于精神层面的精力恢复。
采取这些措施后,大量研究表明多数人能够显著改善精力水平,同时也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