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固定睡眠时间:每天坚持在固定的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应保持一致。这种做法有助于稳定体内的昼夜节律。
2.接触自然光线:白天尽量多接触阳光,尤其是在早晨。这能够调节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帮助身体建立正确的昼夜节律。晚上则应减少蓝光暴露,例如来自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光线。
3.渐进性调整:如果当前的生物钟与理想状态偏差过大,可以每天提前或推迟15-30分钟入睡和起床,逐步靠近目标作息时间。
4.避免刺激性食物:睡前数小时避免咖啡因、尼古丁等会干扰睡眠的物质。同时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睡眠深度。
5.保持适度运动:白天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夜间更快入睡,但避免在睡前两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这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
6.建立睡前仪式:养成固定的睡前习惯,比如听轻音乐、泡温水澡或阅读。这些行为可以放松身心,向身体传递即将入睡的信号。
7.控制卧室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睡眠时的室温建议保持在18-22摄氏度,同时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8.避免午后小睡:午睡时间不宜超过20-30分钟,且不要安排在下午三点之后,以免影响晚间入睡。
9.寻求医疗帮助:如果尝试上述方法无效,可能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例如失眠或昼夜节律紊乱,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维持正常生物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