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急性期(0-6周):
在此期间,应主要关注控制肿胀与疼痛,维持下肢其他部分的肌肉力量。
可在医生允许下进行抬高患肢、踝泵运动(上下移动脚趾),以帮助循环和减轻肿胀。
必须遵循医生指示,对于负重可能需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2.修复期(6-10周):
开始增加活动范围练习,包括脚踝的屈伸和内外翻动作。
可做坐位足部画圈练习或用毛巾辅助进行前后拉伸。
在医生许可下,逐渐开始部分负重,继续使用辅助设备如拐杖。
3.强化期(10周及以上):
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进行站立平衡练习,如单腿站立。
增加抗阻力练习,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脚踝屈伸和翻转。
开始简单的步行训练,逐步提高强度和时间。
4.后期(12周及以后):
开始动态练习,如跳跃和慢跑,但需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
进行专项运动练习,根据个人需求,恢复特定运动技能。
在锻炼过程中,应持续监测踝部的反应。若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加重,应及时就医。坚持科学的康复计划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