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定义与类型
免疫调节剂包括一大类不同的药物和生物制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帮助机体抵抗感染和肿瘤。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则可用于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常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2.作用机制
通过调控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影响它们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一些免疫调节剂通过干扰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和作用,间接影响免疫反应。
特定的免疫调节剂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特定的免疫受体,调节信号传导途径,从而改变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
3.临床应用
在肿瘤治疗中,免疫增强剂可以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如PD-1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对于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可以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时,免疫抑制剂能够减少病理性免疫攻击,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4.不良反应与风险
免疫增强剂可能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更易受到感染,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
药物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和监控。
免疫调节剂在现代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作用机制复杂且多样。使用时需权衡利弊,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控,最大化其治疗效果并最小化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