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基础疾病的管理
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是导致胃炎、胃黏膜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检测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根除率通常可达到80%-90%。
如果存在胃酸分泌过多,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来降低胃酸水平,从而保护胃黏膜。
2.饮食调理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烟熏、高盐食物,以及浓茶、咖啡和酒精类饮品,这些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坚果,这些有助于抗氧化并促进胃黏膜修复。
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每天进食4-5次,以减少对胃部的负担。
3.定期监测
胃镜检查非常重要。建议根据医生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变化。如果发现肠化程度增加或出现不典型增生,应警惕癌变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胃癌史,或者病史较长者,是定期筛查的重点对象。
4.药物使用
除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外,可根据需要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例如铋剂或氨甲环酸衍生物,这些药物能覆盖损伤的胃壁,减轻症状并促进修复。
若伴有维生素B12缺乏(萎缩性胃炎可能导致吸收障碍),应适时补充维生素B12。
5.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因为吸烟会严重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并影响胃黏膜血液供应,加重萎缩和炎症症状。
规律作息,减少过度精神紧张,长期压力可能加剧胃酸分泌失衡及胃黏膜病变。
适当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避免剧烈活动对胃产生机械压力。
胃窦黏膜慢性炎伴肠化和萎缩属于慢性病,需长期关注和正确护理,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有效防止其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