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起源: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具体来说是源于Cajal间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这些细胞位于胃肠道的肌层之间,主要功能是调节胃肠道的蠕动。
胃癌则是起源于胃的上皮细胞,是一种腺癌。通常发源于胃黏膜层的腺体组织。
2.病理特征:
GIST的病理特征包括KIT基因突变(约85%的病例)和PDGFRA基因突变(5%至10%的病例)。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形成肿瘤。
胃癌病理常见的形态为腺癌,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类型,不同分型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3.诊断方式:
GIST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以及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DOG1可以进一步确诊。
胃癌的诊断也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但免疫组化标记物不同,如HER2等。
4.治疗方法:
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或者术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进行治疗,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疗。
5.预后:
GIST的预后因素包括肿瘤大小、位置和细胞分裂指数。小于2厘米且无KIT/PDGFRA突变的GIST预后较好。
胃癌的预后取决于发现时的分期、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早期发现的胃癌预后较好,而晚期胃癌预后较差。
虽然胃肠道间质瘤和胃癌都发生在胃部,但两者在病因、病理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后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任何胃部不适的症状,应及时进行专业医疗评估,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合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