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定义与原因:
脑内多发缺血灶是指在大脑中多个区域同时出现因血供不足而导致的组织损伤。
其主要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某些情况下,心脏问题如心房颤动也可能导致栓子脱落并阻塞脑部血管,进而引发缺血灶。
2.症状表现:
轻度病例可能无明显症状,重度病例可能出现剧烈头痛、语言障碍、运动功能丧失等。
长期慢性缺血灶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3.诊断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可清楚显示脑内缺血灶的数量、大小和位置。
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血液检测以评估相关风险因素。
4.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控制血压和血糖的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多进行有氧运动。
在特定情况下,如严重动脉狭窄,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手术。
5.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家族史或已经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健康饮食,减少盐分和脂肪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比例。
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脑内多发缺血灶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对预防进一步恶化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医疗检查是有效管理该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