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基础代谢率较高:个体的能量消耗因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水平不同而异。如果基础代谢率较高,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运动,身体会更快消耗能量,从而更容易产生饥饿感。
2.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当血糖快速下降时,会引发饥饿感。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饮食也难以提供持久的饱腹感。
3.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控制食欲的激素——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群,更容易感到饥饿,并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食品。
4.压力和情绪问题: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可能刺激皮质醇分泌,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同时,一些人会通过进食缓解焦虑或情绪低落,这被称为情绪性进食。
5.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部分疾病可能导致饥饿感增强,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尽管血糖升高仍会感到饥饿。
6.脱水误判为饥饿:机体轻度脱水可能表现为虚假的饥饿感,因为口渴和饥饿的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容易混淆。
7.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增加食欲,例如某些抗抑郁药或激素药物。如果用药期间出现明显的饥饿感,应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结合整体状况判断频繁饥饿的原因,如伴随体重显著变化、疲劳等症状,则建议尽快就医排查潜在疾病风险。同时可以尝试有意识地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均衡摄入,并注意规律作息以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