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黏膜变化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没有胃黏膜萎缩的特征,胃腺体通常正常,但可能出现表层的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常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的萎缩为特点,胃腺体数量减少并可能被纤维组织或化生组织替代,严重时会出现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提示癌前病变的风险。
2.病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因素包括饮食刺激(如辛辣、过热食物)、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烟酒刺激。
萎缩性胃炎:与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同时也可由自身免疫攻击引起;另外,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B12)和长期胃酸缺乏相关。
3.临床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较轻微,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感、嗳气、反酸、恶心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萎缩性胃炎:症状往往更显著,常感觉上腹疼痛加重,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尤其是伴随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时,癌变风险增加。
4.诊断方式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显示黏膜充血、水肿,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活检示炎性细胞浸润但无腺体萎缩。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显示胃黏膜变薄、光滑,有时呈灰白色或苍白色,病理学检查明确腺体减少或消失,并判断是否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
5.预后及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若病因去除(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癌变可能性较低。
萎缩性胃炎:病情不可逆且进展缓慢,需定期监测,尤其对于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虽然都是胃炎,但其临床意义和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因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