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病因:
感染: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类情况下,及早抗感染治疗可能减少肺损伤。
炎症:如过敏反应或肺部炎症性疾病,在控制原发病并给予抗炎治疗后,有可能恢复部分功能。
慢性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间质性肺病等,损伤通常不可完全逆转,但通过药物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变,可改善症状。
2.治疗:
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用于感染;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应用于炎症性病变。
支持治疗:氧疗、机械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以维持氧合和减轻肺负担。
康复训练:呼吸康复训练、理疗和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3.恢复过程:
急性期:治疗初期以快速控制病情、稳定生命体征为主,部分患者肺功能可逐步恢复。
亚急性期:随着治疗推进,影像学显示的白色阴影可能部分消退,但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医疗管理。
慢性期:长期随访和复查必要,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纤维化或损伤痕迹,需长期管理和监测。
最终能否完全恢复至以前状态,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因、治疗时机、个体差异以及整体健康状况。肺组织具有一定自我修复能力,但在严重损伤情况下,完全恢复至既往状态较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