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分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长期尿液过于浓缩或某些矿物质浓度过高时容易形成结石。
高盐、高蛋白和低水分摄入可增加结石风险。例如,每日钠盐摄入量超过6克会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概率。
2.排出石头渣子状物质的机制:
当体内已形成的小型结石或较大的结石破碎后,经尿液排出会呈现颗粒或渣子状。
此类现象常伴随疼痛或不适感,尤其是在肾脏或输尿管部位。
3.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仅通过肉眼观察尿液发现渣子。
其他人可能伴有腰腹部胀痛、尿频、尿急或血尿,提示结石导致的刺激或损伤。
4.常见诱因或相关病理:
长期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尿路感染可促进结石形成,同时感染过程中细菌分解物也可能混杂在尿液中。
5.检查和诊断:
尿常规和尿液沉渣检查可初步评估是否存在晶体或异常物质。
超声检查、CT或X射线能明确泌尿系统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6.预防与治疗建议:
养成多饮水的习惯,每天饮用约2-3升水以稀释尿液。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嘌呤、高盐和高草酸食物。
小型结石若能自行排出,可通过运动和药物辅助;较大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手术治疗。
尿液中出现石头渣子状物质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异常。应该及时就医,通过详细检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情况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