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病因:
结肠炎:通常由感染(如细菌、病毒)、自身免疫反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缺血引起。
痔疮:多由于直肠下部血管扩张所致,常与长期便秘、妊娠或长时间久坐有关。
2.出血特征:
结肠炎:便血通常伴随腹泻,粪便可能混有黏液或脓液,血量可多可少,颜色多为鲜红或暗红。
痔疮:便血通常在排便后出现,血呈鲜红色,量不多,并且不与粪便混合。
3.伴随症状:
结肠炎:患者可有腹痛、发热、体重下降、疲劳,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出现贫血。
痔疮:常表现为疼痛、瘙痒,有时感到直肠内有异物,尤其是在排便时或之后。
4.诊断方法:
结肠炎:通常需要进行大便常规检查、结肠镜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来确认。
痔疮:主要通过肛门视诊或指检即可确诊,对于复杂病例可能需要肛门镜检查。
5.治疗方案:
结肠炎: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抗炎药物,根据病因不同而调整。
痔疮:轻度病例可通过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缓解,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痔疮切除术。
及时区分结肠炎和痔疮导致的便血是关键,由于两者的病因及处理方式不同,因此在发现便血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