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设计目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主要用于评估3至16岁儿童的行为特征,包括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及适应能力方面的异常表现。该量表并非直接确诊工具,而是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2.评分范围:量表通常由58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设有评分标准,分值从0到3不等,其中0表示完全无此行为,3表示频繁发生。总分越高,提示孤独症的可能性越大,但需结合其他工具进行综合判断。
3.评估内容:量表覆盖五大核心领域,包括:
感觉/感官异常:如对声音或触摸过度敏感,评分范围约占10%-20%。
交往障碍:表现为与人互动困难、不主动寻求安慰,评分比例较高,可达30%-40%。
语言异常:如语言发育迟缓、重复话语,相关问题占比分布在15%-25%。
自我刺激行为:包括摇晃身体、反复拍手,占比一般在10%左右。
不恰当行为:比如情绪失控、攻击行为,占剩余权重。
4.使用方法:量表需由熟悉儿童日常表现的家长或老师填写,填写时间约需10-15分钟。完成后,由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分析得分结果。
5.科学依据:研究显示,ABC量表具备较高的信效度,可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初步筛查工具。但单一使用量表存在误判风险,通常需结合诊断性访谈和其他量表,如CARS等共同评估。
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仅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医学诊断。早期发现异常行为迹象后,应及时寻求专业支持,以便制定精准干预方案,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