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神经递质失衡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痛觉处理和身体感知功能。这种失衡会导致患者误将正常的身体感觉解读为异常或疼痛。
2.内分泌系统紊乱
双相情感障碍同时会伴随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分泌的异常变化。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皮质醇可能增加身体对压力的敏感性,从而产生疲劳、头痛或消化不良等躯体症状。
3.情绪调节能力不足
患者在情绪低落或躁狂发作期往往缺乏适当的情绪表达机制,因此可能通过身体症状来间接表达内心的困扰。例如,在抑郁期容易出现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或其他身体不适,而在躁狂期则可能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
4.认知偏差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存在对身体信号的过度关注或灾难化思维。例如,轻微的身体不适可能被放大和过度解释为严重的疾病,这进一步加剧了躯体化现象。
5.早年生活经历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包括虐待、忽视或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改变成年后个体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一些研究表明,早期创伤经历的个体更容易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心理痛苦。
6.社会文化因素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精神疾病表现出较高的羞耻感或回避倾向,患者可能更倾向于躯体化,以避免直接表达心理问题。
双相情感障碍的躯体化现象不仅影响病程管理,还可能延误治疗。及早识别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和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