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拔毛癖的核心特征是无法抑制拔头发的冲动。研究表明,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压力较大、焦虑或无聊时。患者拔毛后可能会感到暂时的放松或满足,但随后常伴有内疚或羞愧感。
2.拔毛癖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0.5%至2%,女性更为常见,性别比例约为1:10。这种行为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或儿童期,并可能持续多年。
3.常拔的位置包括头皮、眉毛和睫毛,但也可能拔除其他部位的体毛,如手臂、腿部或腋下。持续拔除导致的脱发区域往往呈现不规则分布,与正常脱发不同。
4.该病的诊断依据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描述及症状表现。需要注意将其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脱发,如雄激素性脱发、斑秃等疾病区分开来。
5.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被证明对缓解拔毛癖的行为有效。一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也可能帮助减轻症状。
如果拔头发的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