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发病机制:
肝硬化: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长期酗酒和脂肪肝等。长期的炎症和损伤会导致肝细胞死亡并被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形成广泛的肝纤维化。
肝癌:肝癌通常在肝硬化的背景下发生,尤其是由乙肝或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癌。其他风险因素如黄曲霉毒素暴露、遗传因素和代谢综合征也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
2.临床表现:
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肝癌: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与肝硬化症状重叠,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和黄疸等。晚期肝癌可表现为剧烈腹痛、明显体重下降、肝脏肿大、腹水增加和转移相关症状。
3.诊断方法:
肝硬化:常通过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和肝组织活检等手段进行诊断。
肝癌:除了上述检查,还需进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AFP)、增强CT或MRI以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以确诊。
4.治疗方法:
肝硬化:治疗重点在于去除病因(如抗病毒治疗、戒酒、控制代谢紊乱)、保护肝功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如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内镜治疗静脉曲张等)。
肝癌: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系统性药物治疗(如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和放疗等。
肝硬化和肝癌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各有不同。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预防肝硬化进展为肝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