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按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烷化剂类:这些药物通过直接与DNA结合,干扰其复制过程。常见的包括环磷酰胺和氮芥。
抗代谢类: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胞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步骤来阻止细胞分裂。常见的药物有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
抗肿瘤抗生素类: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嵌入DNA中改变其结构,从而抑制DNA复制和转录。较为知名的有阿霉素和博莱霉素。
植物碱类:源自植物,主要通过破坏微管功能影响细胞分裂。紫杉醇和长春花碱是典型代表。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干扰DNA修复和复制。常用的包括依托泊苷和喜树碱。
2.按治疗目的分类:
根治性化疗:旨在完全消除体内所有癌细胞,以实现治愈。常用于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
辅助性化疗:用于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目的是清除残留的癌细胞。常见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治疗。
新辅助化疗:在手术或放疗前进行,目的是缩小肿瘤,提高局部治疗效果。适用于某些大块肿瘤,如膀胱癌。
姑息性化疗:旨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治愈疾病。通常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3.按给药途径分类:
静脉注射(IV):通过静脉输液将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最常见的化疗给药方式,适用于多种药物。
口服:通过口服形式服用化疗药物,方便家庭治疗。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卡培他滨和替莫唑胺。
局部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肿瘤所在部位或腔道内,减少全身副作用,适合某些局部性肿瘤。
动脉内注射:药物通过动脉直接输送到肿瘤供血区域,增加局部药物浓度,适用于肝癌等特定类型。
化疗的多样性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癌症进行有效治疗。在选择化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癌症类型和发展阶段,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和最低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