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眼轴长度
眼轴长度是指从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中心的距离,通常用超声或光生物测量仪进行测量。正常成人的眼轴长度在22到24毫米之间,每1毫米误差可能导致约2-3屈光度的术后偏差。
2.角膜曲率
角膜前表面的弯曲程度也称为角膜屈光力,是术前检查的重要参数,通常以屈光度表示。角膜曲率越陡峭,屈光力越高,选择人工晶体时需要相应调整。
3.前房深度
前房深度是角膜内皮到晶状体表面的距离,通常在2.5毫米到4.0毫米之间。这一参数对人工晶体植入位置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从而影响最终的焦点位置。
4.白内障类型及晶状体核硬度
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如核性、皮质性或后囊下型)会影响术中操作及人工晶体植入后的稳定性。这些因素间接影响了术后屈光状态。
5.患者的个性化用眼需求
部分患者更倾向于远视力清晰,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更注重近距离阅读能力。术前医生需根据患者意愿设置人工晶体的目标屈光状态,例如微量近视以利于近距离用眼。
6.公式计算
常用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包括SRK/T、Holladay和BarrettUniversalII等。这些公式结合上述生物参数,通过复杂的算法得出合适的人工晶体度数。
7.术后可控偏差
人工晶体度数选择通常会考虑一定范围的屈光偏差。例如,对于单焦点人工晶体,通常将目标屈光度设定在-0.5D至+0.5D范围,以便实现比较理想的远视力。
术前精准的生物测量和详细的需求评估决定了人工晶体的最终度数。所有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视力质量,应严格依赖科学检测指导手术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