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负压作用:拔火罐通过制造负压,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到吸引。这种负压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毛细血管可能破裂,引起小范围的出血和组织液渗出,最终形成水疱。
2.高温刺激:在拔火罐过程中,使用的火焰会产生高温。这种高温对皮肤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会使局部皮肤受热过度,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液渗出,从而形成水疱。
3.拔罐时间过长:正常情况下,拔火罐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保持在10到15分钟。如果时间过长,局部皮肤持续受到负压和高温刺激,更容易出现水疱。
4.皮肤敏感性差异:不同个体的皮肤敏感性有所不同。有些人的皮肤相对较薄或血管较脆弱,更容易在拔火罐后出现水疱。
5.操作不当:如果拔火罐时操作不当,例如罐的边缘太锐利、罐内空气排除不彻底等,都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受到过度刺激,从而形成水疱。
发生水疱后,应避免继续拔火罐,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覆盖水疱,防止感染。如果水疱较大或破裂,可以涂抹一些抗菌药膏,并定期更换敷料。同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刺激。
拔火罐前应确保皮肤无破损和炎症,拔罐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负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