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林主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针灸科
1.温度过高:艾灸时,艾条的温度可能过高,直接接触到皮肤的热量过多,导致皮肤表层细胞受损,从而形成水泡。
2.艾灸时间过长:在同一部位进行艾灸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皮肤承受过多的热能积累。超过皮肤耐受限度后,容易出现水泡。
3.皮肤敏感性:某些人的皮肤对热比较敏感,稍微的热刺激就可能引发不适,甚至出现水泡。
4.操作不当:如果艾灸时未能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没有正确监控艾灸的温度和时间,均可能造成皮肤的局部灼伤。
5.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热的反应不同,有些人更容易因热刺激发生水泡,即使在正常范围内操作艾灸。
进行艾灸时,应特别注意控制艾灸的温度和时间,并关注皮肤的反应,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若出现水泡,应停止艾灸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保持患处清洁、避免弄破水泡等。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