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机械瓣膜:植入机械瓣膜的患者几乎都需要长期的口服抗凝治疗。这是因为机械瓣膜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其疗效通过国际标准化比值来监测,目标INR范围通常在2.0到3.5之间,根据具体瓣膜位置和种类而定。
2.生物瓣膜:相较于机械瓣膜,生物瓣膜的血栓风险较低,因此通常只需短期抗凝治疗,即术后前几个月使用。此后,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为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部分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如房颤或既往血栓史,可能仍需长期抗凝治疗。
3.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的其他健康状况、年龄、肝功能、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等也会影响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伴有房颤的患者通常需要额外的抗凝保护。
经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至关重要,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用药。同时,定期检查INR水平或其他相关指标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