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制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2025-03-27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病情分析: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导致黏膜损伤形成溃疡,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胃酸-黏膜保护机制失衡。治疗原则包括降低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

1.发病机制

(1)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过度分泌是直接损害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一套复杂的保护屏障,但当这些屏障功能减弱或胃酸分泌过多时,就容易导致溃疡形成。

(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诱因。幽门螺杆菌通过产生尿素酶等物质破坏胃黏膜屏障,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加剧了胃酸对黏膜的损害。

(3)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这也是溃疡的重要原因之一。

(4)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精神压力过大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增加胃酸分泌或进一步削弱黏膜屏障来加重病情。

2.治疗原则

(1)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以显著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降低对黏膜的进一步损害。

(2)保护胃黏膜:药物如硫糖铝或铝碳酸镁可以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刺激。还可补充前列腺素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以增强黏膜防御能力。

(3)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例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者再加铋剂以提高治愈率。

(4)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摄入辛辣、油腻及过热食物,同时保持规律饮食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

(5)停用相关药物:对于因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溃疡,应尽量停用该类药物或改用选择性更高的药物如塞来昔布,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性溃疡通常可以通过规范治疗得到较好控制,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