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躯体化症状是指身体上出现的一系列主观不适感或异常,这些症状通常不能用明确的器质性病因来完全解释。例如,头痛、胸闷、疲乏、肌肉疼痛等常见表现均可能属于这一范畴。据统计,约有20%-30%的普通人群可能经历过某些程度的躯体化症状。
2.躯体化症状与焦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50%以上的焦虑障碍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某种形式的躯体化症状,反之亦然。躯体化症状可能成为焦虑的触发因素,例如反复担心症状背后的潜在疾病风险;而焦虑本身也可能加重或放大这些症状,使其形成恶性循环。
3.个体对身体症状的认知和解释方式起关键作用。如果对症状产生过度关注或灾难化解读,例如怀疑患有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显著的情绪困扰和焦虑水平升高。有研究指出,这种深层次的健康焦虑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8%。
4.躯体化症状引发焦虑的风险还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以及生活事件相关。如果缺乏适当的支持系统或者面临持续的生活压力,这种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加。
5.尽管部分躯体化症状会自行缓解,但若症状呈慢性化,可能对日常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并可能与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共存。
及时识别躯体化症状引发的焦虑及其潜在原因,对于防止症状加重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