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例如工作、学习或家庭问题,可能导致焦虑和紧张。
如果对未来存在过度担忧或反复思考负面事件,这可能是广泛性焦虑的表现。
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在遭遇困境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绪波动。
2.生理因素
内分泌失调可能会影响情绪,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神经过敏和情绪不稳。
神经递质失衡,尤其是与大脑中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有关,可能引起焦虑情绪。
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的应激调节能力,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
3.生活习惯与饮食相关因素
经常摄入高糖、高咖啡因饮品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诱发紧张感。
缺乏规律的运动可能导致体内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较高,从而使人更易产生心烦意乱的情绪。
生活中缺乏社交支持,也可能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的增加。
4.潜在疾病
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以持续性的焦虑和紧张为主要特征,应引起关注。
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会因身体不适而间接引发情绪问题。
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评估或药物治疗,同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管理压力和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来缓解情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