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恢复后骨质疏松是正常的吗

2025-05-08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病情分析:骨折恢复后出现骨质疏松并不是正常现象,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引起重视。

1.骨折后的不活动阶段:骨折后,受伤部位需要固定和休息,这可能导致该区域的骨骼没有足够的机械刺激,进而引发骨密度下降。研究显示,长期卧床或肢体固定可以使骨量减少,每月可降低约0.5-1%。

2.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复杂骨折或涉及关节的骨折往往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这可能会增加骨质流失的风险。同时,有些骨折本身就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即所谓的"脆性骨折",这种情况下,骨折前已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

3.年龄和性别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骨密度自然下降,因此骨折后更容易出现或加重骨质疏松。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女性约一半和男性约五分之一会经历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

4.营养和生活方式: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也会影响骨质恢复。营养不良不仅影响骨折的愈合,也会进一步削弱骨密度。

5.药物和疾病: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及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发生或加剧。

骨折后出现骨质疏松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积极采取措施改善骨健康,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