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明确诊断与评估肝功能
对乙型肝炎患者,需要常规检查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了解肝脏代偿能力。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核磁共振),明确胆结石的数量、大小以及有无胆管梗阻或感染。
2.无症状胆结石的管理
如果胆结石较小(通常直径<10毫米)且无明显症状,可以采取定期随访观察,不急于手术。在此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变化并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
3.有症状胆结石的处理
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果症状轻微、无感染,可通过口服溶石药物(如熊脱氧胆酸)尝试保守治疗,但疗效因人而异。
若有严重症状,如反复胆绞痛、继发胆囊炎或胆总管梗阻,则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4.手术适应证及风险评估
乙型肝炎患者在选择手术前,必须充分评估肝功能。如果肝功能已失代偿(如存在大面积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需慎重考虑手术风险。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目前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出血和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但若合并胆总管结石,则可能需要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处理。
5.术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手术创伤可能诱发乙型肝炎病毒活跃复制,因此术后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如应用核苷类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预防术后肝衰竭。
6.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方面建议少吃油腻和高胆固醇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避免加重胆汁代谢负担。
定期随访肝病专科医生,监控肝功能及病毒载量以调整治疗方案。
及时就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助于改善预后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