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科
1.黄疸乙肝特点与中药治疗原则
黄疸型乙肝属于急性肝损伤的一种表现,其典型特征是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同时伴有尿液颜色加深。这些症状通常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
中药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常根据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盛型等具体类型进行调整,用药目的在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健脾益气。
2.常用中药或经典方剂
湿热型黄疸:表现为发热、口苦、食欲不振,可使用茵陈蒿汤,主要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胆、退黄功效。
气滞血瘀型黄疸:表现为胁肋部疼痛、黄疸较深,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
脾虚湿盛型黄疸:表现为乏力、面色萎黄,可使用参苓白术散或结合茵陈、白术调理,健脾利湿。
肝阴亏虚型:若急性转慢性后出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可配伍一贯煎,滋阴疏肝。
3.服药注意事项
剂量:遵循医生处方,不可随意调整剂量;煎煮中药时需按照医嘱完成每日分次服用。
温度:饮用温度以温热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烫。
饮食:治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油腻以及酒精类食物,尽量清淡饮食。
疗程:服药疗程需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决定,一般至少需要数周以上观察疗效。
4.定期监测与联合治疗
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水平等,以评估疗效。
中药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抗病毒西药联用时需注意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黄疸型乙肝患者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及肝功能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长期黄疸未见好转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严重肝损害或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