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评估原因:
残余结石:术后的影像学检查,如X线或CT,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未排出的碎石。小于5毫米的碎石通常可以自行排出,但较大的碎石可能需要再次干预。
炎症反应:手术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和黏膜水肿,进一步影响尿液流通。
输尿管痉挛:手术操作可能引发输尿管平滑肌的短暂性痉挛,从而导致间歇性疼痛。
输尿管壁损伤:碎石过程中可能对输尿管造成轻微损伤,引发疼痛不适。
2.处理方法:
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水肿。
2)解痉药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改善尿液流通,减轻疼痛。
3)抗生素用于控制或预防感染,一般适用于合并尿路感染的情况。
补充水分:适当饮水(每日2000-2500毫升),有助于加速输尿管内碎石的排出。但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再次手术:如果经过观察和保守治疗后,疼痛持续加重,同时伴随尿路梗阻或肾功能受损,则需考虑采取更进一步的手术干预,如输尿管镜取石或体外冲击波碎石。
3.注意事项:
痛感明显加重且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时,需警惕感染性休克,应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尿量显著减少或血尿明显增多,也需要及时复诊,以评估输尿管是否完全堵塞或其他并发症发生。
术后疼痛通常可以通过对因治疗逐渐缓解,但建议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复查影像学及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