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遗传的高度近视

2025-03-16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病情分析:先天性遗传的高度近视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眼部屈光不正问题,通常在出生后或儿童早期即表现为高度近视,一般度数超过600度。这种类型的近视与基因突变或遗传特征密切相关,常伴随眼球结构的异常变化或相关并发症。

1.遗传机制:

先天性遗传的高度近视多呈现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高度近视,其子女患高度近视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高度近视可能涉及20多个与眼球发育和屈光相关的遗传基因,其中一些基因控制巩膜的胶原蛋白代谢、眼轴长度等。

2.发病时间:

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发现明显的近视问题,与后天环境因素导致的近视不同,这种情况很早就影响视力,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会继续加重。

3.眼部变化:

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从角膜到视网膜的距离)明显延长。正常人的眼轴为22~24毫米,而高度近视者的眼轴可能达到26毫米以上。这种变化会导致视网膜、脉络膜等眼组织变薄,增加发生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并发症的风险。

4.临床表现:

除了视力下降外,还可能出现飞蚊症(玻璃体浑浊)、眼底视网膜萎缩等问题。一些病例还伴随其他眼部疾病,例如先天性晶状体异常或巩膜后葡萄肿。

5.诊断方式:

通过综合验光确定屈光度数、眼轴测量和眼底检查,可以明确高度近视的程度及其对眼部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家族史和临床症状,判断其是否为遗传性。

6.治疗与管理:

遗传性高度近视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治愈,但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硬性角膜接触镜或进行近视控制干预(如OK镜)来优化视觉功能。在严重情况下,特别是存在并发症时,可能需要激光手术、抗VEGF药物注射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定期眼科检查对高度近视患者尤为重要,有助于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减少视力损害和生活影响。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