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血糖波动过大
食用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例如精白米饭、甜食等,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随之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快速下降。当血糖降得过低时,大脑会误以为身体需要能量,从而产生饥饿感。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应性低血糖”。
2.食物纤维不足
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水果)会导致食物消化过快,胃排空速度加快,饱腹感难以持续。纤维还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3.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
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或健康脂肪含量较低,提供的能量可能不足以满足机体需求。这两类营养物质消化速度较慢,能够更长时间地维持饱腹感。如果一餐主要由简单碳水化合物构成,很容易出现餐后饥饿感。
4.饮水不足
饥饿和口渴的信号有时会混淆。如果饮食后水分摄入不足,大脑可能将脱水误认为是饥饿感。从而促使人进食,而实际身体并不缺乏能量。
5.激素紊乱
胃肠道分泌的饥饿激素(如胃泌素)与饱腹激素(如瘦素)调节食欲。一些人可能因代谢异常、压力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抵抗)导致这些激素分泌失衡,造成餐后异常的饥饿感。
6.饮食行为习惯
进食速度过快使胃部尚未充分扩张,饱腹信号传递延迟,容易让人觉得吃不饱。长期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也可能让身体习惯于频繁进食,饥饿感间隔时间缩短。
7.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或其他情绪问题可能通过影响食欲中枢,使人体验到虚假的饥饿感,即“情绪性饥饿”。这通常与真正的生理需求无关。
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可尝试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优质蛋白质、健康脂肪及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节奏和水分补充。如症状持续且伴随其他不适,应考虑就医检查,以排除潜在代谢性疾病或内分泌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