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因与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肠道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肠脑轴异常以及心理因素有关。其核心机制包括肠道敏感性增高和排便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属于更广泛的范畴,可以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等多种疾病。其病因复杂,包括胃肠运动异常、神经调节紊乱、压力及饮食不当等多方面因素。
2.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规律改变(如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症状往往在睡眠时减轻,与进食、情绪变化相关。
胃肠功能紊乱:可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烧心、反酸、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而有所差异。这类症状可能遍布整个消化道,而非局限于肠道下段。
3.诊断方式
肠易激综合征:以罗马IV标准为基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及排除器质性疾病,需满足至少6个月的症状病史。
胃肠功能紊乱:依据患者症状及相应检查结果,明确具体亚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功能性便秘),同样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
4.治疗方向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如抗痉挛药、益生菌等)及心理干预。
胃肠功能紊乱:治疗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分别采取措施,如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反酸,促胃动力药用于胃排空延迟,纤维补充剂用于便秘等。
两者虽均属功能性疾病,但肠易激综合征更具针对性地描述肠道问题,而胃肠功能紊乱覆盖范围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