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电导率定义:电导率是物质传导电流能力的度量。尿液中的电导率主要受其所含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等离子的数量和种类影响。电导率越高,说明溶液中可移动的带电粒子越多。
2.临床意义:
肾功能监测:正常情况下,肾脏通过调节电解质排泄保持体内平衡。当肾功能受损时,电解质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尿液电导率异常。
脱水与水过多:脱水时,尿液电导率通常升高,因为体内水分减少导致电解质浓度相对增加。相对的,水摄入过多可能稀释尿液中的电解质,使电导率降低。
电解质紊乱: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可影响电解质代谢,导致尿液电导率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调整。
3.检测方法与注意事项:
样本采集:清晨首次尿液样本较为理想,因为经过一夜的代谢,尿液成分更具代表性。
检测设备:使用电导率仪进行测量,确保设备校准及操作规范,以保证数据准确。
外部因素:饮食、药物、体力活动等均可能影响尿液电导率。必要时应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评估。
尿液电导率作为一种简便且非侵入性的检测手段,可以提供有关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管理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