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饮食因素
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容易被充分吸收,有时会导致几天不排便,只要大便软且孩子状态良好,这通常属于正常现象。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配方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同于母乳,可能更难消化,导致便秘风险增加。
较大儿童:进食纤维不足、水分摄入过少,会导致粪便变干、排便困难。
2.肠道功能问题
肠蠕动缓慢:肠道活动减弱可能会延长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从而出现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肠套叠或其他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如果伴随腹痛、呕吐或腹胀,需要特别警惕。
3.生活习惯影响
缺乏活动:身体活动不足会降低肠道蠕动频率,推迟排便。
压力变化:环境改变(如上幼儿园)或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排便节律打乱。
4.特殊疾病或医学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新生儿或幼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表现为便秘。
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较罕见的疾病,通常在早期就会表现为持续性便秘。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铁剂、抗癫痫药物)可能导致排便减少。
需要密切关注是否有以下异常表现来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大便呈球状或极度干硬;
排便过程中明显疼痛;
腹部膨胀、频繁哭闹或拒绝进食;
大便带血。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苹果泥)以及补充足够的水分。还可以通过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如果上述方法无效或孩子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