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大肠切除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大肠的主要功能包括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以及形成固体粪便。大肠切除后,这些功能将丧失,食物残渣会以较稀的状态直接进入直肠或回肠造口,导致排便次数明显增多。
2.术后排便变化的常见原因:
液体吸收减少:由于缺少大肠的水分重吸收功能,大便通常呈稀状或水样。
直肠储存能力不足:如果保留了部分直肠,但直肠容量有限,可能频繁感受到便意。
小肠适应性调整:术后,小肠需要时间逐渐适应新的消化模式,粪便形态和排便次数可能会有所波动。
3.可能的异常信号:
如果大量腹泻持续时间过长(如超过数周),需要警惕是否存在脱水、电解质紊乱或营养不良。
手术部位感染、吻合口狭窄或炎症也可能造成异常的排便模式。
若伴随剧烈腹痛、发热或血便,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处理。
4.饮食和药物调节:
通过选择低渣饮食,如精制米面、去皮蔬果等,可以减少排便刺激。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止泻剂(如洛哌丁胺)或纤维补充剂,帮助改善大便的频率和质地。
每日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术后恢复期间,排便频率的个人差异较大,短期内频繁排便属于常见现象,但需要密切关注其他伴随症状,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