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调节生理状态
(1)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能够有效减少焦虑症状。运动会增加大脑中内啡肽的分泌,从而缓解压力。
(2)深呼吸练习:每天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练习,有助于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血压,缓解紧张情绪。
(3)保证睡眠质量:成年人建议每晚保持7-9小时高质量睡眠,规律作息可显著改善焦虑水平,避免熬夜可能对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
2.优化心理认知
(1)接受焦虑的存在:适当焦虑是人体应对压力的正常反应,通过理性认识其作用,可避免过度恐惧或回避。
(2)注意力转移技术:在出现焦虑时,可以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例如观察身边环境细节或回忆积极事件,这种方法被称为“接地技术”。
(3)认知行为训练:记录导致焦虑的负面思维,并用更现实、正向的角度重新评估事件,有助于打破过度担忧的循环。
3.培养健康的日常习惯
(1)合理时间管理:建立明确的日程安排,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具体小目标,可以减少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2)饮食调整:限制过量咖啡因和糖分的摄入,多摄取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如深海鱼类)及丰富维生素B的食品,对神经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3)社交支持:与亲友进行定期沟通或参加兴趣小组,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并使人摆脱孤立感,缓解心理压力。
4.掌握情绪管理工具
(1)冥想练习:每日进行10-15分钟正念冥想,可训练专注力并降低皮质醇水平,从而减少焦虑症状。
(2)表达情绪:通过写日记或艺术创作表达内心感受,有助于释放精神压力。
(3)逐步暴露法:面对具体引发焦虑的场景时,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接触并适应,以此减轻相关的紧张情绪。
长期坚持上述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应对焦虑的能力,同时需要警惕持续且严重的焦虑症状,一旦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