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排查
长期的不良情绪状态可能与压力、焦虑或抑郁症状有关。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4%的人口患有抑郁症,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更高,接近7%。这类问题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评估。如果确诊存在明确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改善。
2.睡眠质量管理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是诱发易怒和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年人每日推荐睡眠时间为7至9小时。如果长期存在入睡困难、夜间觉醒频繁或白天过度嗜睡,可能是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表现。
改善睡眠环境,遵循规律作息时间,同时避免在睡前饮用咖啡因饮料或使用电子设备。
3.身体疾病筛查
某些躯体疾病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或肌肉骨骼问题)也可引发烦躁情绪。
建议通过全面体检明确是否有潜在的健康问题,尤其是血液检查和激素水平监测。
4.生活方式干预
运动对于调节情绪有显著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从而提升愉悦感。
营养不足或不均衡摄入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增加全谷物、深绿色蔬菜、坚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例,同时减少高糖、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5.社交支持建设
孤独感与负面情绪之间关系密切。一项涉及超过30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可能使早亡风险增加约26%。尝试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或参与社会活动,以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6.学会情绪管理
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冥想或渐进性肌肉放松练习,以缓解瞬间的情绪波动。通过记录情绪变化的日记识别触发点,对于长远管理情绪也很有帮助。
长期情绪不稳需要重视并及早干预,否则可能对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如以上方法无明显改善,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