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情绪宣泄:当内心积累了过度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或焦虑时,有些人会通过身体上的疼痛转移注意力,以短暂缓解心理上的痛苦。这是一种对情绪缺乏健康管理方式的表现。
2.控制感缺失:自残行为可能是试图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控制感。在感觉生活或外部环境不可控时,个体通过对身体的伤害来寻求一种“自主”感。
3.自责和惩罚:部分人因为内疚或自我否定而选择自残,将其视为对自身错误或失败的一种惩罚方式。这种心理倾向往往伴随低自尊和深度自我批评。
4.注意力需求:有些情况下,自残可能被用作吸引他人关注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当个体感到自己被忽视或孤立时。这不是单纯的故意,而是源于强烈的情感需求。
5.神经生物学因素:研究显示,自残行为可能与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例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异常有关。疼痛可能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等化学物质,从而带来暂时的舒缓作用。
6.精神健康问题:自残行为常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相关联,这些疾病可能削弱个体正常应对压力的能力。
及时识别诱因,并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可以帮助恢复情绪平衡和健康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