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药物治疗:
a.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可短期使用帮助入睡,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
b.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作用机制类似苯二氮䓬类,但副作用较少。
c.褪黑素:一种天然激素,有助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常用于时差反应和老年人失眠。
d.抗抑郁药:一些抗抑郁药,如曲唑酮,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认知行为疗法(CBT-I):
a.睡眠教育:了解睡眠基本知识,纠正对失眠的错误观念。
b.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的联系,包括固定作息时间,不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等。
c.睡眠限制疗法:通过限制在床上的时间,提高睡眠效率,逐步延长睡眠时间。
d.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等,减少焦虑和压力,促进入睡。
3.生活方式调整:
a.建立规律作息:每天保持相同的起床和入睡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应如此。
b.创造良好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黑暗、凉爽,避免电子设备干扰。
c.饮食控制: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重餐。
d.增加体力活动: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但避免临近睡前剧烈运动。
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可显著改善失眠症状。选择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应根据症状轻重、个体差异及潜在疾病综合考虑。